当前位置:活性炭 > 产品知识 > 正文

活性炭在电容器领域中的应用

2021-11-10 产品知识

早在1957年Becker就已提出多孔碳电机制电双层电容的概念,但直到1970年美国Boos提出了利用高比表面积碳材料制作双电层电容器的专利申请,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开始被广泛关注。1978年日本松下电器开发成功电双层电容,与此同时,日本电气公司基于美国专利使之商业化。超级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电化学能量存储装置。它是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其功率密度远远高于普通电池和传统电容能量密度,因而填补了这两个传统技术间的空白。作为一种储能元件超级电容器由于具有体积小、容量大、过电压不击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存储器的后备电源、太阳能电池的二次电源及瞬间电压波动情况下的辅助电源。

一般的电双层电容需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电解液、极电体材料、极化电极(如图1-1)。其中极化电极的要求是与电解液不反应,只在与电解液接触的界面间发生极化。

活性炭在电容器领域中的应用

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表面积是影响活性炭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是否导电性好、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了主要话题。传统锰电池中做导电极的乙炔炭黑的表面积仅60m2/g,而期待用作成型活性炭电极的是表面积超过3000m2/g的高表面积活性炭粉末。

以沥青焦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出2963m2/g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在1mA电流下比电容达到257.0F/g。

采用KOH活化竹屑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达到3300m2/g,采用有机电解液得到的电容器的比表面积为133F/g。从上述研究可看出,高比表面活性炭基电容器对于大电流放电也能保证较高的比容量,但对机电解液的电容器电化学性无法起到预想的效果。

后来,研究者发现更大的孔径有利于电解液的运输,可以减小传荷电阻。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孟庆函等人采用树脂基中孔活性炭,选择两种中孔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分别为760m2/g和801m2/g,中孔孔容接近;两种活性炭的孔结构分布相似,以中孔为主,主要在2-4nm之间孔径分布强度较高。对两种活性炭为电极的双电层电容器的1mA放电实验,由电压变化和放电时间呈线性关系,计算出两种活性炭的比电容分别为142.2F/g和142.4F/g。他的研究让人们发现孔径分布对电容器电化学性能有很大贡献。

A.K.Sahu等人将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的中孔炭运用在聚合物燃料电池电极的扩散层材料,在提供一个电流密度为1.1A/cm2峰值电流密度达到0.53W/cm2。中孔活性炭由于孔结构以中孔(2-50nm)为主,是一种优良的双电层电容器用电极材料。发展具有中孔结构的多孔炭材料是提高双电层电容器性能的一直是一个很有热门的研究方向,用它组装成的电容器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性能,既能在大电流下快速充放电也能在小电流下缓慢充放电,但存在微孔所占比例较高引起了分散电容效应,这是大电流下放电容量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寻找一种高比表面和中孔性能兼容的活性炭能提高活性炭电极基电容器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且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实验选用椰壳为原料制备中孔活性炭,考察该种活性炭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用水蒸气在其中活化作用提高其比表面积,研究中孔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做扣式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为其在以后的工业化中寻找可行性。

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